天都山石窟天都山石窟,也稱西華山石窟,位于寧夏固原市海原縣西安古城7.5公里處。天都山石窟前臨懸崖,后靠峭壁,明、清以來多次重修,尤其是寺廟群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概況 因民間傳說在山中發(fā)現(xiàn)過金牛,故天都山石窟又叫金牛寺,當?shù)厝擞忠蚴咧杏猩穹鹚芟褚喾Q之為老爺寺。
線路分類: [名勝古跡]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寧夏自治區(qū)
本站推薦:
天都山石窟
天都山石窟天都山石窟,也稱西華山石窟,位于寧夏固原市海原縣西安古城7.5公里處。天都山石窟前臨懸崖,后靠峭壁,明、清以來多次重修,尤其是寺廟群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概況
因民間傳說在山中發(fā)現(xiàn)過金牛,故天都山石窟又叫金牛寺,當?shù)厝擞忠蚴咧杏猩穹鹚芟褚喾Q之為老爺寺。另外,古代還有榮光寺之稱。天都山石窟皆平面而成長方形,平 天都山石窟頂直壁,窟室較大,主要洞窟進深9-13米,窟內(nèi)造像已毀,窟室完好。這里除了石窟外,還有廟祠。天都山石窟開鑿于西夏時期,共有石窟6處,大小殿宇13處。游天都山石窟,到處可見殘磚瓦礫,甚至是琉璃樣式的建筑構(gòu)件,說明當年這里的建筑格局和規(guī)模。900年前,李元吳率10萬大軍進駐天都山后,在此大興土木,營造行宮。史書記載營造豪華宮殿7座,府庫館舍齊全,整個建筑極為華麗。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宋、夏問的三次大戰(zhàn),其中兩次就是在這里策劃和發(fā)動的。但這處華麗的行宮建筑存在的時間不長,因戰(zhàn)爭而修建,也因戰(zhàn)爭而毀滅。編輯本段天都山石窟景觀特色在溝北朝南的山坡上,依山勢筑臺建寺,削壁鑿窟。自溝底而上,有盤山曲徑可以登臨。沿"之"字形路盤山而行,登上山坡,有土地殿和龍王殿。龍王殿下的一泓泉水古稱"觀音湫",今叫龍王池。水從龍頭中涌出,甘洌爽口,朝山之人至此必飲。
天都山石窟開鑿于宋夏時期,全山共有石窟6孔,大小殿宇13座。當時,國內(nèi)佛教盛行,凡名山所在皆興建寺宇。昔日的天都山寺廟成群,挑檐飛脊,雕梁畫棟,廟貌輝煌。山巖峻秀,群山環(huán)抱,樹木蒼濃,奇峰翠壁,清泉流注,殿宇參差,古洞幽深。編輯本段天都山石窟歷史發(fā)展 天都山石窟初次開鑿于唐代,當時,國內(nèi)佛教盛行,凡名山所在皆興建石窟寺宇,天都山也不例外。據(jù)《西藏政史》載:寧夏南部的西夏黨項族為密納克人,或木雅人。其當時駐將為野利遇乞,號稱“天都大王”。駐將野利遇乞曾多次修建天都山石窟。1038年,西夏王李元昊登上皇位,將大將野利遇乞之女封為“憲誠皇后”。之后,在海原西安州建南牟會行宮,再一次擴建了天都山石窟,并將其納為西夏皇家寺院。
海原縣是西夏國“南接蕭關(guān)”的邊疆地區(qū),也是進攻宋朝的前哨和進入中原之門戶。西夏每次攻打宋朝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首先是到佛教寺廟去燒香拜佛。
據(jù)史料記載:李元昊“為太子寧令格娶婦沒移氏,見其美而自納焉,號為‘新皇后’,別居天都山。并在營造宮殿內(nèi)建七殿,極壯麗,府庫館舍皆備”。由此,在西夏皇室內(nèi)部發(fā)生了內(nèi)訌,導致大將野利遇乞被害,皇后被廢黜,父子反目并相互殘殺,而沒藏訛龐篡權(quán),西夏進入、統(tǒng)一中原的宏偉戰(zhàn)略破滅。
天都山石窟沐千年滄桑,屢遭劫難,曾數(shù)次毀于戰(zhàn)亂與地震,幾次重修。原有的銅佛已毀壞殆盡,最嚴重的當屬1958年大躍進煉銅時,寺窟周圍樹木被伐一空,廟宇變成瓦礫。近年來,石窟群又重新塑神佛像,該窟群融佛、道、儒為一體。為紀念無量祖師的圣誕,每年四月初八都舉行盛大廟會,會期三天,屆時善男信女紛紛朝山。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 1989年被縣宗教局定名為“天都山道觀”,為中衛(wèi)市級名勝古跡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