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灘分布在寶坻縣南部和寧河縣中部、東部地區(qū),由海灣環(huán)境下的長重蠣和近江重蠣的尸積群和埋葬群組成,為距今5800~2200年前的產(chǎn)物。牡蠣生長在潮間帶下部和潮下帶水面下,故將牡蠣層的頂面作為判定當時海平面的標志之一。寧河縣的牡蠣灘呈帶狀東西向分布,表明當時潮汐方向為南北向,與現(xiàn)代相近。面積最大的牡蠣灘在寧河縣西部東棘坨鄉(xiāng)史莊子到姜莊子間的河道中,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730米,面積73公頃。
線路分類: [城市風光]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天津市
本站推薦:
牡蠣灘
蠣灘形成于距今7000-2000年,是世界上迄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分布最廣、序列最清晰的古海岸遺跡。分布在寶坻縣南部和寧河縣中部、東部地區(qū)。它是由牡蠣殼堆積而成的,從中可以反映出古海灣的變遷。天津的牡蠣灘,無論從面積上,還是從厚度上,都是世所罕見的,如寧河縣西部東棘坨鄉(xiāng)史莊子到姜莊子間的河道,以及寧河縣東部靠近京山鐵路的裴莊,這兩地牡蠣灘的規(guī)模、剖面層厚度、清晰度、殼體長度世所罕見,對海洋生態(tài)及海陸變遷等學科的研究具有寶貴的價值。
簡介
牡蠣灘分布在寶坻縣南部和寧河縣中部、東部地區(qū),由海灣環(huán)境下的長重蠣和近江重蠣的尸積群和埋葬群組成,為距今5800~2200年前的產(chǎn)物。牡蠣生長在潮間帶下部和潮下帶水面下,故將牡蠣層的頂面作為判定當時海平面的標志之一。寧河縣的牡蠣灘呈帶狀東西向分布,表明當時潮汐方向為南北向,與現(xiàn)代相近。面積最大的牡蠣灘在寧河縣西部東棘坨鄉(xiāng)史莊子到姜莊子間的河道中,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730米,面積73公頃。厚度最大的牡蠣灘位于寧河縣東部靠京山鐵路的裴莊,牡蠣層厚度大于5米。牡蠣灘中牡蠣殼占90%以上,牡蠣殼個體直徑最大者50厘米,最小者幾厘米,與生長速度有關。尸積群以坐姿為主,埋葬群以臥姿、瓣殼為特征,反映當時海灣比較寧靜,海水清澈。2200年前海平面比現(xiàn)今高出1米左右。
1992年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天津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由牡蠣灘、七里海和貝殼堤三部分組成,總面積近1000平方公里。據(jù)國內(nèi)外專家的研究,其完整性、清晰性和典型性在國際上是罕見的,是自然界留給人類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chǎn)。牡蠣灘的規(guī)模、剖面層厚、清晰度、殼體長度堪稱世界奇觀。
特征
組構特征
主要為近江牡蠣,次為僧帽牡蠣。底部主要附著在混合花崗巖及其風化土上,花斑狀或褐紅色。在礫砂粘土上生長,牡蠣貝殼下伏小量磨圓。圓狀礫石,多為混合花崗巖或混合巖。從附著層往上牡蠣貝殼富集,且個體碩大一般長達,剖面上從底部至中部幾乎全為牡蠣貝殼,最上部混有極小量砂土,砂土呈灰黑色、灰綠色,偶爾見碳化植物碎屑,顯示該牡蠣灘曾暴露成陸并被砂土掩埋。頂部生長著一層現(xiàn)代小牡蠣,上述牡蠣及上部所含的砂土都被膠結,形成堅實的牡蠣貝殼海灘巖。
原生特征
七里海的牡蠣貝殼大部分顯示其原生特征,表現(xiàn)為個體直立,頭部朝上雙瓣并存,有的合攏,有的微張開,上下疊復生長,片狀分布。
被擾動特征:部分牡蠣個體較混雜,有平臥狀傾斜狀,包裹有較多灰黑色砂土,如南側邊緣地帶的二處古牡蠣貝殼多呈被擾動狀,古森林中區(qū)北側的淺灘也含兩處與泥沙膠結被擾動過的牡蠣貝殼富集層。
形態(tài)
由于地殼的振蕩運動以及不同氣候條件下海浪搬運泥砂多寡的不同,古牡蠣灘出露的厚度與分布面積也不同,因此受侵蝕的程度也不同。由于受海浪的嚴重侵蝕使得牡蠣貝殼海灘巖破裂呈板狀塊塊堆疊,有的破碎局部形成散亂的殼體堆積,有的牡蠣貝殼及下部附著的混合花崗巖風化土被海水侵蝕掏空,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形成傘狀、蘑菇狀、洞穴狀和橋狀等。牡蠣灘呈間斷的片狀分布一些牡蠣殼體被海浪推移到岸邊不同高潮線位置。在岸邊形成條帶狀雜亂富集分布,牡蠣貝殼下伏磨圓大礫石也大量被海浪侵蝕,搬運到近岸邊的淺灘內(nèi)形成具稀疏礫石分布的礫石灘。在近潮下帶上部牡蠣殼體被侵蝕搬運后留下個個直立的原生牡蠣,構成僅出露牡蠣頭部尖頂?shù)呐c灘面齊平或稍高出灘面的原生牡蠣灘。
形成過程
七里海牡蠣生長與留存過程,大致經(jīng)歷了如下古環(huán)境變化:晚更新世陸相含礫砂粘土,從原生牡蠣下伏有一定數(shù)量的磨圓礫石來看,海浸前七里海曾是水動力較強的河流環(huán)境。隨后,七里海開始海浸,形成河口海灣環(huán)境,當時地殼以與水動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當?shù)乃俾噬仙?,海水深度穩(wěn)定,又由于當時七里海處海水沿著早期河流上溯海浸的海灣環(huán)境,水動力較弱,海岸環(huán)境穩(wěn)定,沿岸具有一些徑流水注入海灣,使得海灣內(nèi)具豐富的營養(yǎng)液,七里海生長大量古牡蠣,形成寬廣的晚更新世古牡蠣灘,從海底古森林中區(qū)兩側都分布有古牡蠣貝殼富集層看來,當時的古牡蠣灘連成一片,包括現(xiàn)今海底古森林中區(qū)地帶當時也為牡蠣灘環(huán)境,寬廣范圍內(nèi)都生長有古牡蠣。以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地殼以比水動型海平面上升速率更高的速率快速抬升,含強古地震,海水退卻七里海又成為陸地環(huán)境,古牡蠣灘成為臺地。在地殼抬升過程中,由于水流對松散的晚更新世沉積的侵蝕剝蝕,加上強烈抬升所具有的崩崗作用,使得深滬灣到處形成比古牡蠣灘灘面還低約的凹陷槽地或各種洼地,期間古牡蠣灘臺地和古牡蠣貝殼也大量地被侵蝕,古牡蠣灘臺地被肢解破碎。地殼比較穩(wěn)定,凹陷洼地內(nèi)由于較易積聚水分和營養(yǎng)素且凹陷洼地朝東向陽,使得能生長大量古森林。后發(fā)生強古地震,生長古森林的凹陷洼地快速下沉到潮間帶海底,古森林快速死亡,部分被海相沉積快速掩埋,殘留的古牡蠣灘臺地下沉到高于現(xiàn)今海面。
地震后,七里海主要為瀉湖環(huán)境,古森林遺跡進一步被瀉湖沉積掩埋,又一次發(fā)生強古地震。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連同掩埋的瀉湖沉積快速下沉到更深的海底,殘留古牡蠣灘臺地快速下沉到潮下帶海底和潮間帶海域。由于地殼的振蕩運動和不同氣候條件的變化,深滬灣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蠣灘遺跡時而被潮間帶海砂大部掩埋,時而在潮間帶海底大部出露,被潮間帶海浪侵蝕搬運,終于形成今天殘留的深滬灣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蠣灘面貌。
因此,牡蠣灘所以能在今天潮間帶出現(xiàn),是由于在牡蠣灘形成后經(jīng)歷過快速的抬升使牡蠣灘快速離開海面不被海水過多侵蝕和不被海相沉積掩埋。其他很多地方晚更新世海相沉積或由于緩慢抬升被海水侵蝕或由于地殼下沉,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或由于水動型海平面緩慢上升攜帶泥沙的覆蓋,使得多被埋藏不能出露。雖然牡蠣灘在抬升高于海面形成牡蠣灘臺地,處于陸地暴露環(huán)境的過程中曾被大部侵蝕或剝蝕,但相當部分得到了留存。兩次強古地震使得地殼一次又一次快速下沉,也使得古牡蠣灘臺地在晚全新世快速下沉后,部分因快速下沉到潮下帶海底而避過了潮間帶的高能激浪的侵蝕使能得到留存,部分回到潮間帶海域。如果不是因為快速下沉,而是地殼緩慢下沉或水動型海平面穩(wěn)慢上升,牡蠣灘臺地也會被侵蝕而得不到留存,快速下沉回到潮間帶海域的古牡蠣灘雖然其后經(jīng)常地遭受到潮間帶海浪的侵蝕,但因為回到潮間帶海域的時間不長及回到潮間帶后至今地殼較穩(wěn)定,有時牡蠣灘被薄層泥沙覆蓋 使得相當部分古牡蠣灘依然在潮間帶海灘留存,這些是牡蠣灘能在潮間帶海灘較多地留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旅游季節(jié)
天津雖瀕臨渤海灣,但是,因為渤海灣是半封閉內(nèi)海海灣,水體不大,對天津的氣候影響也就比較小,所以天津的氣候仍屬于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冬天受到蒙古高壓影響,氣候干燥寒冷,夏季則受到副熱帶高壓影響,炎熱多雨,春季溫暖多風,秋季涼爽,溫度適宜。因此,天津的牡蠣灘最佳旅游時間是春末夏初和秋季兩個時間段。
交通
由塘沽到寧河的牡蠣灘,到了蘆臺汽車站之后,坐去七里海的車就可以,從塘沽的大連道汽車站有直達蘆臺的車。
價值
牡蠣灘與七里海和貝殼堤一起組成了天津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現(xiàn)已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七里海的牡蠣灘是極其珍稀的自然遺跡,是滄海桑田的真實紀錄,對研究海洋學、濕地生態(tài)學等多學科具有重要價值。
天津牡蠣灘是全新世以來渤海成陸的重要產(chǎn)物和遺跡,牡蠣灘規(guī)模,只有泰國曼谷以北Pathumtani地區(qū)的和美國南路易斯安那Athafalaya灣Poill au Fer的牡蠣礁可與之相比,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象天津厚達5米的牡蠣堆積層。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因此,該保護區(qū)在國際上海洋、第四紀地質(zhì)、古氣候、古環(huán)境的研究領域占有重要位置。天津地區(qū)牡蠣灘的研究已有60年的歷史,國內(nèi)外學者競相來這里考察、研究,并在國外學術刊物發(fā)表了眾多的研究成果和論文。這里已成為海洋、地質(zhì)、地理等系統(tǒng)和院校研究海岸演變、古氣候、濕地生態(tài)等學科的重要場所。